当前位置: 首页> 聚焦 > 正文

典籍里的郑州丨大禹:“007”水利专家,“996”政治家

时间:2023-05-23 18:27:17 来源:正观新闻

开栏的话:

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!

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存亮起来!


(资料图片)

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!

历史文化名城郑州,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、生生不息的实证之地,地处黄河之滨,天地之中,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。

厚重的历史文化,养育出无数名家,他们生于斯,长于斯,或为政一方,或著书立说,或有勇有谋,或文采斐然。黄帝、大禹、许由、管仲、弦商、郭守敬、杜甫……他们以文才武略光照时代,铸造着郑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,将人类文明举向更高处。

为此,正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开辟“典籍里的郑州”栏目,持续报道郑州历史文化名人,挖掘他们的故事、成就、趣闻……为郑州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贡献力量。

今日推出第一期:《大禹:“007”水利专家,“996”政治家》。
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颍水经其县城(阳城)故城南,昔舜禅禹、禹避商均、伯益避启,并于此也。” 关于禹都阳城所在地有几种学说,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是理由较充分的一个。

考古研究人员在此发掘出大量城址、陶器石器骨器、早期青铜器,文物时代、位置和特征都与文献记载相符,为王城岗“禹都阳城”之说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
约公元前2070年,大禹在登封王城岗建都,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──夏朝。而今时今日,在黄河之滨的中原大地,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大禹的故事。

中国古代“工作狂”

在中国古代史中,最为悠久的“旅行者”,当数大禹。从山西、陕西两省间的黄河两岸到浙江北部的会稽山,大禹在中华大地上留存下远超尧、舜的足迹。以至于战国时期诞生的我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《禹贡》,便以“禹”冠名,而非“尧”“舜”。

但其实,大禹的“旅行”虽然地域广大,终究还是在履行治水职责,无暇浏览沿途风景,算作旅行家略显牵强,倒不如说他是“工作狂”“出差狂”。

作为一位神话纪元的“圣王”,大禹在位期间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多次带领民众疏导黄河流域泛滥的大洪水,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治水故事更是数不胜数。

距洛阳12公里的龙门石窟,在今天是著名景点,游人如织。而在几千年前,这里黄河怒吼,水患不断。大禹治理黄河的枢纽工程,“禹开龙门”,就在此地。(有关禹开凿龙门的说法有两个: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,一说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。其中洛阳龙门为大禹所开凿的记载较多。)

这项工程严格来说包括壶口(今陕西省吕梁市)、孟门(今陕西省吕梁市)和龙门(今河南省洛阳市)三地。

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禹治水,壶口始。”黄河流经至此,被吕梁山挡住,使洪水壅塞。吕梁山有一个山口,形状似壶口,禹加以开凿拓宽,使其可以泄洪。

在壶口下游约五里处是被称为“九河之蹬”的孟门山,大禹把此山一劈为二,导水畅流。河水出孟门之后,奔腾而下,直扑龙门。

龙门山和吕梁山的山脉相连,挡住黄河的去路,河水流通不畅,积塞成灾。禹把龙门山开辟为二,像两扇门,让河水从悬崖峭壁间奔流而下。

就这样,大禹逢山开山、遇洼筑堤,通过开渠排水、疏通河道、劈山引流的办法,成功将洪水引向大海,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。黄河自大禹治理之后,在下游虽然有过数次改道,但总的来说,为利而不为害,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

是“水利专家”,更是“政治家”

大禹治水的功绩实在宏伟,使得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里,建立一个统一“国家”的过程被轻飘飘一笔带过,甚至忽略不提。

实际上,大禹不仅是水利专家,更是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和之前的两位圣王一样,大禹也曾率领族人迁徙或率军征战,这个过程必然充满血腥与阴谋。比如,大禹发动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一次动用神明力量的战争——征三苗(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(今湖南北部)和彭蠡湖(今江西鄱阳湖)之间,大致范围在今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一带,因为不止一支,故称“三苗”)。

涿鹿大战九黎部族败退后,首领蚩尤战死,九黎一部分融入了黄帝族,一部分向南方迁移,来到了长江流域。这些人在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发展后,至尧、舜、禹时期又强盛了起来,建立了强大部落联盟或国家,这就是 “三苗”,或者以中原为正统,称其为“苗蛮集团”。

不光禹征三苗,禹的前辈尧、舜也曾经发动过对三苗的战争。导致战争的因素很多,主要是由于三苗的兴盛导致与华夏利益上的冲突,以及双方文化、宗教上的冲突。

关于大禹领导的对三苗的战役,《墨子》里有记载:“昔者三苗大乱, 天命殛之……苗师大乱,后乃遂几。”此时的三苗突遭天灾,正人心惶惶,对禹而言正是攻伐三苗的天赐良机,故曰“天命殛之”。

战机不可失,禹立刻发表了简短的开战宣言,进行战前动员,并在大巫高阳氏的神宫中承接讨伐三苗的天命,表明自己受命于天,率大军直扑三苗。

夏、东夷、三苗部落活动的范围

此时的三苗正民心惶惶,不得不仓促应战。本来苗民就认为是首领的过错导致了这次的天灾,在电闪雷鸣之中,一个人面鸟身,宛若雷神的大巫(大量研究资料猜测这可能是禹本人)一箭射死自己的首领,更加以为此乃上天的惩罚,于是瞬间军心大乱。禹师趁机掩杀过去,三苗大败,溃不成军。

经过至少三代“君王”的努力,终于在大禹这一代完成了对三苗的征伐,大量的俘虏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领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证。三苗部落的文化,也逐渐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分子,在今天的苗族、彝族、壮族等少数民族身上,依稀能看到三苗先民的身影。

英雄是一只大虫子?

在大量疏通水患、治理国家传说故事的渲染下,大部分人们印象中的大禹似乎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健壮老者形象。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——“治水英雄大禹是只虫子”,这是古史辨派(疑古学派)大家顾颉刚的观点。

在1923年著名的《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》中,顾颉刚写道:“至于禹从何来?......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。禹,《说文》云,‘虫也,从禸,象形’。禸,《说文》云,‘兽足蹂地也’。以虫而有足蹂地,大约是蜥蜴之类。”

顾颉刚认为大禹是一种铸于九鼎上的动物,本是不存在的,因其某种富有意味的姿势而被认为是开天辟地之人,口口相传,三人成虎,事情也就越来越夸张,大禹作为一条“蜥蜴”却被夸张为人王而广泛宣传,到了今天也就有了许多关于大禹的传说。

治水英雄大禹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,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声音。但无论如何,根据历史及出土文物考证,西周时期人们是相信禹真正存在的,且禹所属的夏王朝也的确存在。对此,有两件青铜器铭文可证:

一是公元前十世纪中叶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有铭文记载大禹治水,这也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时代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二是宋代宣和年间,山东省临淄出土了一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叔夷钟。作器者叔夷是宋穆公后裔,齐灵公时任齐国正卿。叔夷钟铭文:“……虩虩成唐(汤),有严在帝所,敷受天命,删(剪)伐夏司(后),败厥灵师。伊少臣惟辅,咸有九州,处禹之堵……”这是西周时期记录的有关夏王朝的文字,意思是“威武的成汤,敬畏天帝,接受天命,讨伐夏后,打败夏军。在伊少臣的辅佐之下,咸有九州之地,占据大禹之都。”

河南禹州大禹像

有关大禹的传说记载繁多,他究竟是“007”的加班狂魔,还是静静躺在九鼎上的一幅图案,是“996”的人间明君,还是张牙舞爪的神话大虫。故事千人千面,但大禹作为河南人民的精神寄托,作为华夏民族的发展渊源,是毋庸置疑的。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、科学技术的发展,我们终究会找到更加真实的“大禹”。(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)

参考资料:

国家人文历史《从大禹到苏轼,中国古代的大旅行家群像》

中国水利《大禹治水,不止劈山开渠》

博物馆丨看展览《你是不是以为大禹只是会治水?》

刘玉堂《夏商王朝对江汉地区的镇抚》
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

河南博物院、郑州博物馆、洛阳博物馆资料

版权声明

本稿件为独家原创,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(正观新闻)所有,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,如有违反,依法保留追究权。

标签:

上一篇:依法严惩!3名强奸未成年人罪犯今天被依法执行死刑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 关闭

X 关闭

求学助医
  • 网络问诊不靠谱?医生建议网络看病需谨慎

  • 上海发放的中药防疫干预汤药如何服用?专家解答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