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母亲节,我的母亲黄美珍于今年4月6日因病去世,享年89岁。母亲一生为人朴素低调,她一生没有染过一次头发,也没有烫过一次头发。
(相关资料图)
母亲虽然是个平凡的人,但在我心目中,母亲永远是我最想念的亲人之一(另一位就是我的父亲,他在2002年去世了,父子情深,他很喜欢我。),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。母亲去世之后,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。
那么,用什么方式来缅怀母亲呢?我想起了2019年4月的一件往事。2019年4月21日,正好是世界读书日之前,我去上海纺织博物馆参加第一财经广播主持人包嵘组织的《阅享会》活动。在参观完博物馆展品后,我们聆听了博物馆荣誉馆长、《荣宗敬传》主编蒋昌宁先生讲述有关荣家的故事。在互动环节,蒋馆长讲了博物馆的成立和展品征集的过程。
回到母亲家,我把当天去纺织博物馆的事告诉了母亲,母亲和我说,她手头正好有一块面料(粗花呢)已经珍藏了80年,不知道博物馆收不收。于是,母亲把这块面料的来历告诉了我。
原来,上海孤岛时期,外公在新疆路北侧(当时属于华界)开了一家米店,因为怕日本人抄家,于是外公把部分粮食寄存在一个做裁缝的朋友家,这位朋友住在国际饭店后面(当时属于公共租界)的黄河路凤阳路,所以比较安全。但是在时局紧张时,他们把我外公寄存的粮食吃掉了。后来,这位裁缝朋友送了两块面料作为补偿,而母亲手上的面料就是其中的一块。
多年来和母亲生活交往的过程当中,我得出一个体会:作为子女,倾听老人讲述他们过去的故事,有时比给老人钱物更会使她高兴(潜台词就是孩子我给你讲述不知道的故事),这也是哄老人开心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第二天(2019年4月22日),我联系了纺织博物馆,馆方表示可以拿来看看。于是,我在4月27日把面料送到了博物馆。经过工作人员验证之后,认定这块面料具有收藏价值。5月10日,我收到了博物馆寄来的捐赠证书。当我把捐赠证书送到母亲手上时,母亲非常开心。她说:“没想到自己八十多岁了,还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”。
母亲去世之后我一直在想,既然母亲生前喜欢公益事业,我能否在她的遗物中找出一件捐赠给社会呢?我突然想到,过去自己在家庭资料数字化时,看到过一张母亲1956年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(学校前身为"上海市私立肇和中学",为纪念1915年12月9日海军战舰肇和号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在沪起义的壮举,由杨虎、孙科、吴铁城等人创办于1933年)毕业时的毕业证书(1957年补发)。不知道这张保存完好的老毕业证书学校是否还需要?
于是,我微信联系了学校校办主任钱美莉老师,钱老师回复说,这张毕业证书是很珍贵的。因为我母亲是肇和中学更名为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后的第一批毕业生,今年恰好也是学校90周年校庆。
说到钱老师,我们还有一面之缘。2017年11月22日,因为当时要找共和中学的资料照片,我来到了已停办的共和中学档案托管学校——上海市第六十中学,找到了钱老师并加了微信,后来钱老师帮我找到了6张共和中学的照片,因此,我们微信有所联系。
5月8日,钱老师微信回复我说,捐赠证书做好了。说来也巧,4年前(2019年)的5月8日,正好是上海纺织博物馆给我母亲颁发捐赠证书的日期。
5月9日,我来到了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参观了校史馆,并把母亲当年的毕业证书捐赠给了学校。钱老师说,这张毕业证书将会放在校史馆展出。我想这也是 缅怀母亲 最独特和最好的方法。
多年的文史工作经验告诉我,家庭资料尽量采取数字化方式保存留念(其实只要一个U盘就足够了),家中(老人)有价值的实物可以交给专业机构(或相关单位),这样才能让这些珍贵实物得到长久保存。
世上没有后悔药,如果我能将这张证书在母亲健在时给她,那老人家该有多开心啊!母亲虽然离我而去,但她的捐赠品将长久保存下去。
X 关闭
X 关闭